海天级防护巡洋舰二号舰海圻号(“圻”音同“齐”),标准排水量4300吨,满载排水量4515吨,主机功率17000马力,最大航速24.215节。舰长129.2m,宽14.2m,吃水5.45m,编制360人。装备2门203mm L/45 Armstrong.T型主炮(八吋四十五倍径阿摩士庄大钢炮),10门120mm L/45 Armstrong.Y型副炮(四点七吋四十五倍径阿摩士庄钢炮),16门47mm L/43 Hotchkiss机关炮(三磅哈奇开斯机关快炮),5具450mm鱼雷发射管。

建造下水

1896年11月11日,海圻号在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工,1898年1月24日下水,1899年5月10日竣工服役,1898年完工并于1899年夏抵华。

服役生涯

“海天”、“海圻”二舰回国时赶上了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事件。1899年初,意大利向清政府提出要租借三门湾的要求。清政府为之一惊,权衡双方实力后,认为意大利只是二等海军强国。且山长水远,又没有得到别的国家帮助,自持还是有能力与其抗衡,于是断然拒绝。同时谕两江总督刘坤一,命他做好准备(这是吸取德国强租胶州湾的经验)。又起用叶祖珪、萨镇冰等前海军将领,做好备战准备。在意大利方面刚派出三艘军舰,到中国沿海游弋。事件进入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。五月三十日,清政府命令北洋所有兵轮出海,常川巡哨。第二天,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三门湾的要求。但清政府仍不敢松懈,命沿海地区加强防范。十一月二十日,清政府命令叶祖珪率北洋诸舰南下,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一次外交胜利。事实证明海军在国防上的重要性,国内反对海军建设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。海军当时有五艘海字号新舰,除了“海天”和“海圻”外,还有德制2950吨级的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、“海琛”三舰。这五艘海字舰除了“海天”早沉外,其余四舰成为民国海军在抗战前的中坚,最后都同时自沉于江阴。

1899年,八国联军入侵中国,各国调集三十余艘军舰云集大沽口外。北洋海军一心想置身事外,叶祖珪甚至声称,如果战事爆发,将把在天津修理的数艘驱逐舰调往山东归队。但还没有来得及行动,战事已开。结果停在大沽口的四艘驱逐舰为联军所夺(另;飞霆号驱逐舰报废)。6月21日,慈禧下令对各国开战。但北洋海军却避身事外,主力开往上海。参加所谓“东南互保”运动,实质上是避战不出。仅留“海圻”舰于山东,曾将蓬莱一带教士侨民保护上舰。后来美国战列舰“俄勒冈”号在庙岛附近触礁,“海圻”舰将其营救出险。不久“海圻”舰也南下加入“东南互保”行列。

1904年4月26日,中国吨位最大的军舰之一,“海圻”的姐姐“海天”号在江苏鼎星岛遇雾触礁沉没。

1909年“海圻”率 “海容”舰赴南洋访问,访问了香港、新加坡、雅加达、西贡等地。1911年4月11日程璧光奉清廷命率本舰赴英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。参加英王加冕典礼后,“海圻”号即赴美国、古巴等地访问。直到第二年才回国,去的时候还是清朝,回来时却是民国。它因此错过了海军长江起义的壮举,但却开中国海军远航之先河。

1913年7月16日,吴淞要塞司令姜国梁宣布独立。海军总司令李鼎新奉袁世凯之命派舰队进攻吴淞。“应瑞”舰舰长毛仲方,“楚有”舰舰长魏子浩愤然辞职离舰。“海圻”参与了进攻吴淞炮台的行动,并中弹受创。8月13日,吴淞炮台在袁世凯的海陆联合攻击下被攻陷。8月24日,海军奉袁世凯的命令进攻南京。“海圻”舰也参加了这次战斗。

1916年,广东爆发护国运动。4月中旬,袁世凯派陆军第十二师在塘沽上船,南下镇压。由“海圻”、“海容”舰护航。4月20日,船队到达温州海面时遇雾。“海容”号将运兵船“新裕”号撞沉,船上有七百余官兵遇难。在袁世凯称帝后,海军反袁情绪日益高涨。甚至不执行袁世凯的炮击汕头和镇海炮台的命令。袁世凯死后。海军坐观时局发展,在看清楚段祺瑞不打算恢复旧约法和国会后。海军总司令李鼎新决定于6月6日加入护国军,率舰队北上上海。海军的独立使北洋政府完全失去制海权,护国军实力大增。在各方面的压力下。6月29日,北洋政府宣布恢民国旧约法,招集国会。8月15日,海军宣布取消独立,各舰归还建制。

1917年7月1日,张勋上演了一幕复辟丑剧,海军坚决反对。7月3日,程璧光以海军总长的名义与淞沪护军使卢永祥联名通电声讨复辟。同时派出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二舰直驶大沽(此处《民国海军的兴衰》一书为“海圻”、“海筹”,从《中华民国海军史料》。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北上本意是接黎元洪南下,但驶到天津后,两舰即为段祺瑞控制,护法舰队因此而少了两艘主力舰,北洋系统也因保留了这两艘巡洋舰而勉强保住了海军的牌子)。7月21日,程璧光接到孙中山的欢迎他带领海军南下广东护法的电报,即率舰成行。同行有“海圻”、“飞鹰”、“同安”、“永丰”、“豫章”、“舞凤”、“福安”七舰,8月5日抵达广东黄埔。加上先期到达的“海琛”、“楚豫”、“永翔”三舰,组成护法舰队。数月后,原在厦门的“肇和”也南下广东,加入护法舰队。这样护法舰队的总吨位占到全国海军的一半以上,且集中大多数较新式军舰,实力居全国之冠。“海圻”号南下后参加了征剿莫擎宇和龙济光的战斗,俘虏了“保民”号巡洋舰(一说炮舰)。

1918年2月26日,程璧光遇刺身亡。从此护法舰队少一名强有力的领导人。也为以后护法舰队主力出走种下祸根。因为广州政府财政因难,发饷时有些不准时,以及其他原因,舰上闽籍官兵渐有些背心离德。陆续发生了一些闽籍官兵闹事的事件,孙中山先生知道后认为必须及时制止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
1922年4月,发生了著名的“海圻”号夺舰事件。广州军政府以小船偷载士兵上舰,经过一轮枪战后,夺取了“海圻”舰。其间击毙闽籍士兵达二十余人,然后又相继夺占各舰。将全部闽籍官兵解除武装,遣返福建。事件结束后,孙中山任命温树德为海军司令兼“海圻”舰长。同年,发生了陈炯明叛乱事件。孙中山离开总统府,登上“永翔”舰指挥平叛。但“永丰”舰长冯肇宪认为温树德不怀好意。借邀请孙中山给“永丰”舰官兵训话的名义,请孙中山先生离开“永翔”舰。待孙中山先生上了“永丰”舰后才将实情相告。此后,孙中山先生就一直坐镇“永丰”舰指挥海陆军平叛。7月8日,温树德接受陈炯明26万元贿赂后,将“海圻”、“海琛”、“肇和”三艘大舰调离黄埔。8月9日,孙中山离开“永丰”舰经香港赴上海。所有军舰被温树德接收。

1923年,陈炯明被讨贼军击败。孙中山重返广州,因温树德有悔过表现,孙中山仍保留其舰队司令职务。5月31日,又因为温树德阴谋叛变。孙中山免去了温树德的舰队司令职务。海军“一律暂由本大元帅直接管辖”。同时任命吴志馨为“海圻”舰长。但温树德及其党羽仍暗中控制海军各舰,在8月收到北京政府的50万专款后。温树德于12月19日策动“海圻”、“永翔”、“同安”、“肇和”、“琛”、“楚豫”六舰离开汕头,于1924年1月抵达青岛,投奔北洋政府。3月22日,曹锟以总统名义任命温树德为渤海舰队司令,以叛逃六舰组成渤海舰队。至此,护法舰队主力尽去,广东舰队没有了排水量超过一千吨的大舰。

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,奉系在京奉铁路沿线深受直系海军之害。张作霖决意筹建海军,渤海舰队成为张作霖的重点引诱对象(因当时各国对中国军事禁运,无法从外国购入军舰,本国自制又不大可能。故地方军阀筹建海军一般是引诱旧有海军和利用商船改制)。

1926年11月,沈鸿烈(时任东北海军司令)乘渤海舰队内讧。将“海圻”引诱至旅顺入坞后强夺,然后又驾驶“海圻”舰去青岛,将渤海舰队整个接收(当时旅顺被日本占领,我一直想搞清此事细节,但一直没有找到详细的资料)。东北海军在接收渤海舰队后实力居全国海军第一。

1928年东北易帜后,蒋介石一直力排众议,不肯将东北海军收归中央。因为当时中央海军为闽系控制,蒋介石不愿意闽系的势力太大,宁愿海军分裂,类似的情况还有广东海军。

1929年4月,“海圻”舰进逼庙岛群岛,迫使张宗昌余部三千余人投降。

1931年6月25日,关继周等人带领“海圻”、“海琛”、“肇和”三舰出走,直奔广东。于7月25日抵达珠江,受到陈济棠的欢迎,并改编为粤海舰队。

1935年6月15日,东北籍官兵决定再次带舰出走,当时“肇和”主机正在修理,无法同行。便将“肇和”舰东北籍官兵接来同行。午夜,“海圻”、“海琛”二舰启航,当晚通过莲花山水域时,因天黑且遇退潮,“海圻”舰搁浅。“海琛”拖带时也一并搁浅。陈济棠得到报告后曾想派飞机轰炸。但下属提醒他;全国军舰所剩无多,如果派飞机轰炸,两舰势必非沉则伤,届时全国舆论必定哗然。陈济棠于是决定劝降,但到了白天涨潮,二舰分别脱险。在晚上冲过虎门炮台到达香港。在香港后,特务邢森洲送来了蒋介石的劝降电报。称“一切问题均可解决。”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,二舰决定归顺南京。在驶出香港后遇到中央海军(闽系)的“宁海”、“应瑞”、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四舰炮击。“海圻”、“海琛”不愿同室操戈,又返回香港。“宁海”舰也进港停泊,要求“海圻”和“海琛”二舰将炮闩卸下,交给“宁海”舰。“海圻”、“海琛”不肯答应,尔后就一直僵持于香港。南京方面听到此消息大为惊呀,派陈策带领二舰离开香港,同时命令闽系海军离开。为防止闽系海军拦截,还派空军护航。7月12日,二舰抵达南京,名义上归还第三舰队建制(东北舰队),但由中华民国军政部代管。不交给第一舰队是防止闽系海军坐大,而闽系海军拦截二舰也有将其收归己有之意。这样,“海圻”舰在十八年之内换了六个东家,但她的生命也快走到尽头。

最终结局

1937年9月25日,为了保卫江阴防线,“海圻”号自沉于江阴。同时自沉的还有与其患难与共的“海琛”和另两艘海字舰“海容”和“海筹”。自沉前,各舰均将武器卸下,舰员组成炮队参加陆战。主副炮在自沉前由兵工署拆除,后转用于武汉江防要塞工事。 [3]

1959年冬,上海打捞工程局开始打捞“海圻”舰。

1960年5月27日,船体被切断成两段打捞出水,后拆解回炉。至此“海圻”舰的故事彻底划上了句号。